近年来,江西省赣州市城市管理局深入践行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,以“城管进社区”为抓手,创新构建“城管+社区”共治新格局,推动市政设施、园林绿化、市容环卫和执法服务向社区延伸,实现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。
通过派驻950名工作人员,进驻319个社区,赣州将民生诉求解决在一线、社区共治落实在一线、服务效能提升在一线,形成了党建引领、多方联动、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模式,为探索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路径。
力量下沉,服务零距离
群众在哪里,城管的工作就下沉延伸到哪里,群众由“袖手看”到“动手干”再到“拍手赞”。
积极构建“党建+社区”,强化党建引领。从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入手,结合社区党建“双报到”携手“进社区”,设立党员先锋岗,将城管优秀党员派驻社区,协助社区开展党建联建、普法教育、便民服务等工作,拓展城管行业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。如将店面装修垃圾、展销促销、油烟净化设备报备等业务代办事项放到社区城管工作站,让群众不出社区享受“一次办好”服务。
着力提升居民自治水平,强化共同缔造。推动建立居委会、城管、物业企业、居民代表四方协调议事工作机制,城管队员在社区院落亮身份、亮承诺,通过入户宣传、召开座谈会、志愿服务等形式,从宣讲并落实法律法规、政策措施,推进垃圾分类、环境整治等方面,加强城市管理,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中来,有效避免了“小问题”积成“大矛盾”,实现社区居民从“自律者”到“参与者”的角色升级,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自治化管理水平,形成了服务、管理、执法多赢的良好局面。
融合推进“线上+线下”管理延伸社区,强化精细赋能。在微信公众号、数字城管监督指挥平台等功能板块和社区显著位置设置数字二维码,推行“居民点单、社区派单” 高效获取信息反馈,形成畅通无阻的信息通路,力求发现问题及时、收集问题全面、处置问题高效、反馈问题准确。同时,建立“城管+社区+网格单位”管理模式,融合推进线上数字城管、线下网格触角延伸社区,打造城市管理“网格化”“数字化”社区治理新阵地。
健全制度,服务提质效
坚持整体推进,强化责任传导,各项政策协调配套、各项制度系统集成,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。
坚持整体推进。全市统一按照“113+1”工作模式(即一个社区,安排一名局班子成员挂点,安排环卫、园林、市政、执法方面的3名专职人员、1名社区人员配合)进驻社区开展工作。落实专项资金,打造“社区城管工作室”,为反映社情民意和化解矛盾纠纷搭建桥梁;条件不成熟的社区设立“社区城管岗”,与居委会合署办公,配备必要办公用具,增设小区楼道人员挂牌公示,完善市政、园林及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套,做到统一规范、有章可循。
市县上下联动。市一级出台指导意见,建立八类三十四项工作评价指标和监督检查指导提升方案,对县(区)社区城管工作室建设情况、工作成效进行工作评价指导。召开工作现场交流会,着力统筹调度、督导指导,确保工作牵引有力、运转有序。县(市、区)细化实施方案,明确岗位职责,完善工作流程,建立健全公示、巡查、台账、会议、接待等制度,实行“定人、定时、定点”管理。全市上下“一盘棋”、各方齐用力,推动形成各项工作压茬开展的良好局面。
完善工作保障。通过招聘编制干部,安置转业人员,增聘协管员,动员志愿者,保障社区城管力量需求;建立“新兵筑基—骨干提升—领导研修”分层培训体系,加大对社区城管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力度,邀请专业律师和业务专家讲授城市管理业务知识,以能力素质提升促进服务水平提升;用好新兴媒体、社区宣传栏、电子屏幕和问询台等渠道,大力宣传城管进社区活动,讲解《赣州市城市管理条例》,开展“垃圾分类”知识宣传,强化宣传保障,让群众参与社区治理。
创新机制,服务解民忧
积极构建社区协同监管和执法快速响应处置机制,努力把问题和矛盾消除在基层。
推广“吹哨报到”响应机制。社区发现乱搭乱建、乱堆乱放、损绿毁绿、违规装修等问题,社区城管及时“报到”,联合社区干部、物管人员进行劝导;对需要采取执法措施的,及时固定证据、果断处置。
建立“三事分流”处置机制。开展日常巡查管理,及时发现处置问题,“小事”由社区的城管队员即时解决,例如小区道路存在车辆经过窨井盖时的噪音扰民情况。针对这一问题,由社区城管队员迅速行动,使用废旧轮胎皮在窨井盖周围进行固定,减少噪音。“中事”由执法中队长协调解决,如小区内的违章搭建、毁绿种菜城管队员发现后由执法中队长组织邻里间协商解决。“大事”由分管领导统筹解决,如老旧小区改造问题,群众反映社区上报后,由分管领导按流程报送专项计划,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落实。该制度实施以来,大部分民生“小事”由进驻队员及时解决,最大限度将问题解决在基层、解决在萌芽。
创新部门联动协作机制。动员社区挂点单位,召开联席会议,用好“城管+交警、消防、环保”等联动执法手段着力解决管理顽疾。如,社区城管遇到难解矛盾纠纷,就近民警协助维持秩序;治安岗亭民警出警时,就近社区城管进驻临时执勤。
民生为本,服务增福祉
坚持把解决群众身边“可视”“有感”的小事作为城管进社区的头等大事,保证城市管理便民举措落到实处。
便民服务进社区。创新“城管服务日”制度,开展法律咨询、设施检修、志愿服务、业务代办等便民服务活动,大力开展社区市容秩序专项整治,着力解决社区内乱扔倒、乱搭乱建、油烟扰民、毁绿种菜等问题一大批老百姓的烦心事得到解决,社区案件主动发现处理率大幅提升,实现小事不出网格,大事不出社区。整合园林环卫管理及配套用房、公园驿站、环卫工人休息亭以及城管执法岗亭等,打造城市驿站,增加饮水、充电、休憩等功能,给过往群众提供休憩休闲、饮水热饭、应急救助、阅读充电等功能,日均服务群众超300余人次,形成“前沿哨所+服务基站”的全域服务网络。
民生举措进社区。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、雨污分流、智慧路灯、口袋体育公园建设等民生工程,创新实施“畅泊虔城”计划。近年来通过“赣通停”智慧停车平台,建立了“停车一张网、支付一个码、服务一平台”的全市一体化智慧停车平台,全面整合全市停车资源,形成“一次扫码、全市通停、先离后缴、无感支付”的智慧停车网模式,整合全市停车场资源517个,接入停车泊位10.5万个;累计新建、改造公共停车场1231个,新增停车位8.7万个;创新设置夜间共享车位2万余个。“停车难、停车乱、停车贵”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,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,民生品质大幅提升。
柔性执法进社区。恪守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用心用情护航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,全市因地制宜在社区(小区)周边、背街小巷规范设置便民摊点5500余个,有效保障周边道路消防安全、交通秩序、环境卫生。以城市更新为契机,系统利用城市边角地、小区闲置地等碎片空间,因地制宜植入篮球场、健身步道等全龄化体育设施,积极护航体育经济和绿色经济,持续优化城市布局、满足市民需求。大力推行城市管理“721”工作法和“轻微首违”不罚清单制度,针对社区居民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,用说服教育、行政指导、签订承诺书等方式督促当事人自觉守法,包容审慎处罚,杜绝将执法“底牌”打成“先手牌”。